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MBA > 国际商学院 >

中外顶级商学院差距分析报告


(转自MBA中国网)
你选择怎样培养人才,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才


当人们听到“商学院”这个词汇第一时间会反应到了什么?笔者想绝大多数人会联想到“财”。自古以来“商”与“财”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商人想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商学院则以“培养能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人才”为己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商学院俨然将目标定义成了为中国社会塑造更多金融,管理型人才,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第四次经济大变革。


我们不可否认商学院是整个教育生态链上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环节,它自身所带有的商业气息也最为浓重。但无论商学院与市场和经济的联系多么紧密,商学院还是离不开一个“学”字:中国商学院以“为中国培养更多商界精英”为己任也说明了在“商”与“学”中,“学”才是商学院的精神指引与价值核心。商学院的财富在于人,在于严格选拔的每一个商业人才,在于这些人能为社会带来多大的财富,而并非在于这些人为商学院本身带来了多少物质财富。


中国社会过于讲究“速成”。中国人对于不能马上转化为钱的东西和项目是很难产生兴趣的。而这种现象给我们带来最明显的讽刺便是当中国用全世界最难的数理化课本去培养小学生初中生的时候,却一直培养不出一位能够凭借自己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所以,如果中国商学院在学生入学的时候便大肆宣扬“我们能让你毕业之后转多少钱,年薪翻几倍”或者“我们能帮助你找到多好的工作”,这在笔者看来本身便是一种误区。因为这样会给学员造成一种印象:商学院培养我的目的是为了让我给自身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为社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开始的方向就发生了偏差,无论之后的脚步有多稳健,信心有多坚定,都无法到达终点以实现最终的目标。


“中国”与“世界”的落差:真相究竟是什么?


中国商学院在近些年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当中国延续以“走出去”战略进行建设发展时,中国商学院也成功吸取了许多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发展自己。于是我们看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顶级商学院开始纷纷在各种各样的榜单中崭露头角。


在今年英国《经济学人》公布的“2014全球最佳商学院排名”中,中国内地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杀进百强,也成为唯一一所进入前100强的中国内地商学院。而从商学院项目本身来看,在2014年FT全球最佳MBA项目的榜单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三家内地经管学院的MBA项目都成功进入了百强。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无论是商学院还是商学院的项目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但从一方面来讲,排名可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进入这两份榜单的中国内地商学院和项目,毕竟也寥寥无几。


上周六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嘉华世达举办的以“共享全球资源,护航留学之路”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笔者与嘉华世达美国部总监王敬先生就中外商学院之间差距一问题展开讨论。


当笔者和王敬先生讨论“究竟是什么使中国商学院与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差距如此之大”时,王敬先生表示“中国商学院从师资,培养模式到教学方法均与世界顶级商学院有着不小的差距”。


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都不可否认中国无论从教育方式上讲还是从教育体制方面说,中国不单是商学院,可能整个教育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诸如“师资力量不够”,“资金经费不足”等方面的理由已经被我们喊了一次又一次,慢慢的似乎产生了一种“问题已经认识得足够清楚,但是目前我们无力解决”这样的感觉。但事实是这样吗?


八点原因,告诉你中外顶级商学院差距背后的深刻原因


在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出八点造成中国商学院与世界顶级商学院差距的原因,这些原因虽是笔者一家之言,但笔者相信多少会引起中国商学院的工作者,甚至中国教育界工作者的深思。


第一,历史原因。我们都知道商学院是起源于美国,后来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商学院。历史的底蕴和积淀是我们所欠缺的,而是这点又恰恰是无法更改又无法弥补的。


第二,教材的滞后性。笔者本硕专业均为英语,今天来看我们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与课本,可以说足足落后了英美十年。很多我们认定正确的表达习惯和谈话方式殊不知在国外其实已然被弃用了。中国商学院也是如此,许多我们教材中提到的商业理论,经典案例,其实已经有了很多变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我们在保留一些东西的同时去创造一些东西,革新一些东西,如果不懂得创新,那么我们始终不能赶超世界一流商学院。而这一点,显然是我们最欠缺的。


第三,照本宣科的发展模式。中国在入世之后接触到了许多国外的新鲜事物和世界领先的理念,诚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但笔者认为学习不代表模仿。在这里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中国很多商学院在谈及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时候都会提到“师资”。当笔者在阅读今年各商学院MBA项目介绍时,笔者发现很多商学院的项目都会宣称“我们有多少名师”,“我们有多少教授”等。笔者详细翻看了美国一所顶级商学院的资料时发现了一个现象:该商学院的教师比例是35%专门做学术的教授与副教授和35%为行业内的引领者或者说排头兵,配以30%业界名流或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这样就能保持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而这种教师比例经常被中国商学院所模仿,以此为标准来构建师资队伍。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两个问题:这种教师队伍构成比例的原因何在?这样构成的教师队伍又真的适合每一个中国商学院吗?这是很少有人思考的。


第四,案例滞后。在第三点中笔者提到了在国外顶级商学院中,专门做学术研究的学者或教授会占到整个商学院师资比例的30%-35%,这样一个最为明显的效果便是案例更新及时,避免了墨守成规。而中国商学院过于注重市场,很少有商学院从内部对教学进行改革,加大科研资金的投放比例,这样便会造成数据缺少,案例滞后,创新不及时。而我们都知道商学院中的任何教育项目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很多结果都要从案例中分析才能得到,如果案例更新如此滞后,那么实践中得出的真知还能算得上“真知”吗?


第五,忽略职业发展。很多商学院都将自己看成了一个学员临时停靠的“站台”,认为学员和自己产生密切联系的时期仅仅是学员上学的时期,因此只重视学员的“读书期”,并不重视学员的“就业期”。因此很多商学院没有自己完善的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更没有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认为职业发展是一块鸡肋,但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企业,商学院和人才三者中每两者都会发生必然的联系。


笔者举一个很简单的案例来说明。


当学员A从商学院B毕业后去企业C应聘,由于商学院给了学员过高的期望值又不重视学员的职业发展,企业C会感觉学员A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从而不聘用学员A。表面看仅仅是学员A与企业C之间发生了联系,但可曾想过会出现以下情况:企业C认为学员A表现不好,不单不会聘用学员A,而且也会影响到和学员A同一学校的商学院B的校友来企业C应聘的应聘结果。而学员A没有成为企业C的员工,很可能会对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的经历,从而又会对商学院B今后的招生工作产生莫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商学院忽略职业发展的弊端便显露无疑。而我们看到国外商学院从学员第一天开始便已经重视学员日后就业的问题。因此职业发展,是中国商学院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六,关注度与兴奋点偏颇。中国目前有接近250所商学院,笔者进入这个圈子一年有余,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商学院都盯着竞争对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遏制对手,如何发展能够赶超对手上,而并没有多少商学院实实在在能静下心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理性地分析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马云曾说“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如果你总是把其他人想成对手,那么所有人都将是你的对手”。商学院同样是如此,有时我们太过于关注竞争对手,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第七,资金投入。中国自古便有“浮夸主义”,而目前“浮夸主义”已经深入到了教育界。国外顶级商学院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了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研发上,这样能够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和发展创新的高速度。而从中国商学院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各种排行榜无止境的追求和一次又一次虚张声势的宣传。这种宣传诚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想问的是商学院的宣传是否名副其实?又是否能做到适可而止?当学员们满怀期待地考取了“看上去很美“的商学院时,商学院又是否能兑现曾经许下的诺言呢?


第八,培养模式的单一。如果参照国外商学院对学员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国外顶级商学院所采用的完全是一种诱导的,启蒙式培养方式。在国外商学院设置的课程中有着大量的选修课可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知识的获得渠道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授之外,课外阅读和实践也是重要的渠道。目前中国很多顶尖商学院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并革新了一系列对学员的培养模式,比如很多商学院开始注重了第二课堂和企业课堂的作用,另外为了培养学员的国际视野,有些商学院会为学员提供出国游学的机会,这都是令人欣喜的进步。但毕竟能够这样做的商学院是极少数的,更多的商学院对学员的培养还尚处在“一教一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无论在之前还是在今天或是在以后,都是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有百利无一害的。


任重道远,中国商学院路在前方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并非意在突出中国商学院的缺陷,无论怎么说,我们看到中国商学院与世界一流商学院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种进步也会给学员们提供环境的保证,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但是我们更不能否认:中国商学院任重道远。中国商学院和世界顶级商学院之间仍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痛定思痛,才能行动起来,革新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明确发展方向,沉下性子,制定出一个长期的,适应自身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中国商学院才能与世界顶级商学院争雄天下,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培养出一批能够为中国社会创造更大财富的管理精英和商界领袖!


更多资讯请关注365体育足球微信公众号:


Tag: